姑蘇城外寒山寺(景色優美,蘇州游玩不可少的景色之一)
蘇州除了園林和古鎮聞名全國,寒山寺也是家喻戶曉。4月22日,我又直奔寒山寺。
其實,我不太喜歡寺廟,然而寒山寺例外。
吸引我的不是寒山寺的名氣,而是它極具詩情畫意的名字。它常常讓我想起“深山藏古寺”這個故事,在我幾十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中也曾多次向學生提及。
“深山藏古寺”源于宋代皇家畫院的招生考試。宋徽宗親自擔任主考官,他給前來應試的考生出來這樣一個題目“深山藏古寺”。
這個題目很有意思,題眼就一個藏字。如果理解到位,做這么一幅畫并非難事,反之就有可能畫蛇添足。
結果,有的在山腰間畫座古廟,有的把古廟畫在叢林深處。有的畫出了整座廟宇,有的只畫出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殘墻斷壁……。宋微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滿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時候,一副構思奇特的畫映入了他的眼簾。
這幅畫巧就巧在畫面中沒有廟宇,而是崇山峻嶺之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一個老態龍鐘的和尚在接泉水,他的腳邊是一雙水桶。
這幅畫讓人遐思無限,如果和尚身后的山中沒有寺廟,和尚怎會在此挑水?再者,挑水和尚老態龍鐘,說明廟宇一定破敗失修,如此煙火一定不旺,導致廟宇后繼乏人。
故此,一個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就讓挑水的和尚惟妙惟肖地表現了出來。
那些畫家之所以落選,皆因構思太平庸,不能引起看者的聯想。
因為有這么一個故事藏在我的腦海里,寒山寺這個名字就常常讓我浮想連篇。我以為,它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寺廟,而是一副美輪美奐的圖畫。既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意境,又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悠閑。一座寺廟橫臥于白雪茫茫的荒野,門前臺階下的小溪泊著一條烏篷小船。一個舉止優雅的年輕書生正緩緩拾級而上……
我不知道我腦海里為什么總是有這么一個畫面,也許是古字畫看多了之故。
但是現實中的寒山寺沒有那么多的詩情畫意,如果不是因為唐代大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也許,它和別的寺廟沒什么兩樣。
的確,張繼的這首“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很容易讓人浮想聯翩。寒山寺也由此有了那么一點詩情畫意。
于是寒山寺和張繼相得益彰,寒山寺香火久盛不衰,《楓橋夜泊》垂名千古。
寒山寺里建筑不多,隨處可見的是張繼的詩,但是瀏覽詩碑的游客不多,唯獨那塊一人多高的石碑,很多游客在此駐足留影。在寒山寺的碑廊里,也就這塊石碑引人注目。
除了這塊石碑,吸引游客的還有一口巨鐘。這口巨鐘已經變成了寒山石的搖錢樹,撞一下好像好十元,我打此經過時看見等候撞鐘的人排成了一條長龍。
我對撞鐘不感興趣,也沒打算一睹它的風采,因為寒山寺除了詩碑,其他根本就沒有看頭,相比宿遷龍王廟行宮,寒山寺少了點內涵。
寒山寺外的楓橋景區倒是值得一看,尤其是寺廟右側楓橋夜泊鐵嶺關那一段景致,很值得留戀玩味。
鐵嶺關又名楓橋敵樓,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撫御史尚維持為抵御倭寇而建,其左側乃楓橋勝跡,而右側則是抗擊倭寇進攻的古炮群遺址。
史載,蘇州城郊曾有敵樓有三座——木瀆、楓橋、葑門,而今現存的僅有楓橋這一座。
觀罷鐵嶺關,跨過楓橋就是張繼當年夜宿所在地,雖然建筑都是后來修建的,但走在這里仿佛有一股古老的味道。
游覽楓橋景區時候,天上正下著雨,故此也沒有多逗留,轉了轉就打道回府了。
游覽寒山寺和楓橋景區三個小時左右足夠,太多就是浪費。我進寒山寺是十點左右, 包括在素齋館吃面時間約莫耗時90分鐘。
素齋館生意很冷清,估計是價格太高之故。我怕走著走著就餓了,決定先填飽肚子再說,進去一看,最便宜的素面18元一碗,其他都是二十多至三十多的。正在選擇時,服務員過來說,你有一次免費就餐的機會。我還以為是忽悠我的,結果付費的時候,果然沒有收取我的費用。
原來,寒山寺素齋館有個規定,每天進寺廟的就餐顧客,前三十名免費。我正好在三十名之列。
觀音賜福面味道不錯,就是面條太硬了,據說蘇州面條就是這個特色。
2021年8月30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