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Restoration拾遺”體驗工作坊迎來農歷鼠年首場回歸活動,十余位iSuzhou粉絲齊聚蘇州市對外文化交流驛站(情調蘇州拙政園店),共同體驗制作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
活動現場,張家港市非遺辦專家庫成員程佩康,首先詳細介紹了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的歷史起源、結構特征和工藝制作。沙洲哨口風箏在張家港樂余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最大特征就是風箏上有形狀各異、大小不一、音階不同的哨口?!懊康酱杭?,長江邊刮起六七級的大風,我們就會全鎮出動放風箏。天空中都是渾厚宏亮的哨口聲,仿佛一曲‘交響樂’,非常壯觀?!边@種風箏直徑有兩三米長,光是用葫蘆雕刻成的哨口就有一個柚子那么大,在現場引得大家連連贊嘆。
隨后,蘇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馮太根帶領大家制作“六角”沙洲哨口風箏。雖然已是七十多高齡,對于制作風箏,馮太根還是一腔熱忱,“我們在鎮上組織了一個風箏隊,常常一起去參加比賽?!苯壴衿?、定型、裱糊、固化……制作一個完整的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需要很大的耐心。粉絲徐琢和男友已經是第二次來參加“拾遺”活動了,他們分工明確,一個固定竹片,一個綁扎,一會兒就完成了綁扎竹片的工序?!罢么禾?,做完了可以一起去放風箏!”徐琢開心地說道。
當天,現場還展出了老師們的精美作品,包括九串菱、七星風箏等。通過剪紙的方式,張家港樂余風箏隊骨干成員楊志彬也帶領大家感受樂余鎮經典的九串菱圖案。
目前,沙洲風箏制作技藝已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值春風起,不妨抽空去張家港樂余鎮走走,說不定能看到一場精彩的風箏比賽?。ㄕ裕撼鞘性纾更c,記者:鹽葡萄,本站編輯:咨詢中心秦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