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不一樣的蘇州”
訪北塔古跡,品讀文化蘇州
11月30日下午,在國家金牌導游劉雨嘉老師以及蘇州旅游小“i”志愿者團隊的帶領下,體驗游客們從北寺塔出發,開啟了本次“發現不一樣的蘇州”活動。
北寺塔
北寺塔所在的報恩寺(又稱北寺),為三國時期(公元247-252年)東吳大帝孫權為其母祈福所建。北寺塔,隨寺而名,始建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重修于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
劉老師介紹說,北寺塔是蘇州古城區的制高點,在古城區許多角度,都能一眼望到高高聳立的北寺塔。而且在蘇州名園拙政園,還能欣賞到古人遠借“北寺塔”之景的造園藝術。
北寺塔景區的幾株古銀杏,此刻正到了最佳觀賞期。游客們紛紛舉起相機、手機,記錄下這漫天黃葉飛舞的美景。
北寺塔景區內有一塊張士誠紀功碑,在碑前,劉老師給大家講述了張士誠與蘇州的故事,生動形象的講解獲得了大家的連連掌聲。
蘇州絲綢博物館
參觀完北寺塔,下一站是位于人民路上的蘇州絲綢博物館。
蘇州絲綢博物館于1991年落成開放,是我國第一座絲綢專業博物館,占地9500平方米,展陳面積4000平方米。2016年完成基本陳列改陳,現設有歷史館、現代館、少兒科普館、桑梓苑、絲織機械陳列室和錢小萍絲綢文化藝術館六大展區,另有豐富多彩的專題展覽和社會教育活動等。
其中歷史館包括古代廳、蠶桑居、織染坊、貢織院、民國街和非遺廳六部分。
絲綢博物館內既有精美的絲綢文物陳列,動態的栽桑養蠶展示,又有傳統織機操作表演和現代絲織技術在生活上的應用。
在這里,一件件精美的絲織品讓游客們目不暇接,而織染坊展廳內的一臺巨大的彩色漳緞手工木織機,更是讓大家發出了由衷的贊嘆。
這臺耗時一年多才完成建造的漳緞機長8米,寬1.5米,高3.6米,共有1600多個絨經管、泥砣、料珠等配件,是目前國內裝機難度最大、織造工藝最復雜的漳緞機。
蘇州市名人館
蘇州市名人館離蘇州絲綢博物館很近,位于人民路上的公共文化中心內。
蘇州市名人館陳列以蘇州歷史名人、狀元宰相和兩院院士共計447人為展示對象。整個名人館分概述廳、先秦至宋元廳、明代廳、清代廳、民國廳、新中國廳,以及兩個專題廳“狀元宰輔廳”和“院士廳”。
無論是吳地始祖泰伯、仲雍,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夫差,三國時吳王孫權,北宋名相范仲淹,明代大學士王鏊和“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還是清代史學家顧炎武,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章太炎,以及被稱為蘇州文化界三老的程小青、范煙橋和周瘦鵑等等,在這里,游客都可以尋覓到關于他們與蘇州的故事。
清代廳運用了超大環幕大屏動態呈現《姑蘇繁華圖》中的閶門附近的一段畫面,并將數位清代名人植入到繁華圖的場景中,只要點擊激活前方魔幻玻璃上的感應按鈕后,人物便會從繁華圖中逐漸走出,來到我們面前,名人與游客跨越古今在此相遇,實在很有意思。
在狀元宰輔廳里的體驗區,游客們還參與了一回“進京趕考”小游戲,體驗了“狀元之路”的艱辛不易。
樸園
在前往最后一站蘇州昆曲傳習所的路上,我們路過了樸園。劉老師介紹說,樸園是蘇州108座園林中唯一的一座民國園林,同時也是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的所在地。目前樸園正在維修中,不對外開放。
蘇州昆曲傳習所
蘇州昆曲傳習所是在1921年由張紫東等人為挽救振興昆曲和培養昆曲藝術接班人而發起創辦的第一所專業昆曲學堂。
傳習所建筑精致非凡,100扇黃楊木門窗上布滿了戲文雕刻。
昆曲拍曲教學和昆曲化妝室等場景,讓大家看得入了迷,仿佛一轉身就能看到戲中人。
傳習所內這個古色古香的蘇式園林,是昆曲實景演出的場地。當物質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在這里相遇,完美地詮釋了“人生如游園、難得一驚夢”的文化內涵。
本期的發現不一樣的蘇州活動在昆曲傳習所告一段落,劉老師的精彩講解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