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澤,在江南眾多古鎮中,
唯一與太湖同名的古鎮,
上古時期就有先民在此生生不息。
大禹治水曾在這里留下足跡,
南宋初年設鎮,清雍正年間設縣;
悠久的歷史在歲月中悠揚回蕩。
在震澤古鎮數千年的歷史脈絡中,
古街、古橋、古弄、古堂,
承載著當地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內涵,
古鎮的每一個轉角、每一處屋檐,
細細體察,都有歷史的回聲在蕩漾。
今天我們就追溯一下“寶塔街”,
這條震澤古鎮名氣最響的古街,
它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
寶塔街,舊名東大街,位于震澤鎮東柵,南臨頔塘河,東起禹跡橋,西至斜橋河,全長368米。
街面不寬,中段尤窄。最狹處兩旁屋檐間僅留一線天穹。千百年來那堅硬的街面被行人踩踏得溜光滴滑,在斜陽照耀下熠熠生輝。
寶塔街為震澤鎮繁華街道之一,商賈云集。東首為進鎮通道,是東北郊農戶上街的必由之路。沿街有慈云禪寺、總管堂、祠山廟等,還有米業公所和新安會館等行會。
寶塔街有兩坊。東邊仁安坊,西邊仁里坊,以三官堂弄為界。弄東的輯雅堂風火墻拱門上匾額刻以“仁安坊”名,弄西的師儉堂風火墻拱門上匾額刻以“仁里坊”名。
寶塔街南側臨河,全系背水商鋪,北向面街設鋪開店,南則傍水筑私家河埠。街之北側,商號行鋪與富戶宅第交錯聯袂。
較著名的有仁安坊的“毓秀堂”,系清光緒年間武進士徐人驥的宅第;“輯雅堂”為教育家莊蓉裳及其子莊畏仲(名醫)的故居;
“敦善堂”為同治年間孝廉王徐庠的舊宅,內筑“蟄廬”,收藏地方志及古籍數以千冊。
仁里坊則有“師儉堂”,為同治年間禮部郎中徐寅階所筑?!懊绿谩睘楫吶f茂絲經行及其內宅。
舊時,絲米兩業為震澤鎮的支柱產業,寶塔街有恒懋昶、恒孚、楊同昌、畢萬茂、黃鑒記、黃應記、鈕炳記等絲經行,還有數戶鄉絲行。
米業中有莊恒泰、莊源記、張瑞泰、高茂記等米行以及幾家小米店,民國年間還開辦了施記碾米廠。
諸多的老字號也在寶塔街上搶占一席之地,如聚順黑豆腐干總號、宏號酒店、福美醬園、同延春國藥鋪、福懋泰南貨店、恒裕香燭點、沈裕隆銅錫作等。
其他如魚行、肉鋪、煙紙、雜貨、豆腐、彈絮等店亦是見縫插針,設法擠得一間半壁之隙。
寶塔街還是茶會之處,升平樓、得勝樓、群樂園等大茶館,終歲無虛席。
寶塔街北側,三弄平行,東為虎嘯弄,原名火燒弄,因弄口鋪有赭色武康石,故名。中為缸甏弄,因弄口王源昌缸甏店貯貨于弄內,故名。以往亦稱官弄,為明代通判張源墓葬處。
西為三官堂弄,因其內有三官堂而得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震澤鎮興辦新學時,三官堂改為明體學堂,但弄名依舊。
寶塔街兩側多系兩層明清建筑,粉墻黛瓦,商鋪林立。背水商鋪壁立岸邊,倒映水中,流動的水面和屹立的房舍,在粼粼波光中動靜相諧。
看到這里,是不是想親自在寶塔街上走一走,
用自己的眼光,發現這條千年古街,
別樣而鮮為人知的美好。
轉自:震澤古鎮旅游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