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游客了解蘇州的舊時風貌,都是從平江路開始的。平江路是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域,堪稱是古城的縮影。
不同的時間來平江路,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在這個連綿陰雨的夏天,走在濕漉漉的石板路上,綠色的垂柳、紅色的燈籠、白色的墻面,黑色的屋頂,幾種顏色,拼湊成一幅簡單卻悅目的平江寫意畫。
平江路素以粉墻黛瓦而聞名,但最近,這條深受游客喜愛的老街上,卻多了一抹“彩虹”。這“彩虹”,不僅擁有超高顏值,而且還可以吃。此等美物,一經推出就俘獲了許多人的心,引得大家紛紛來平江路打卡探秘。這“彩虹”,就藏在平江路上的百年老店——品芳茶社。
品芳始創于清光緒年間,上世紀的蘇州,坊間流傳著一句話“聽戲到吳苑,喝茶到品芳”,品芳茶社的地位可見一斑。
2008年,品芳茶社遷址到平江路,茶酒、小吃、點心,一百三十年的老味道,在這條老街上延續著。
品芳茶社門面不大,一樓是散座,二樓有包間雅座,桌椅都是典型的明清風格。在二樓擇窗坐下,臨河風景獨好,江南水鄉的美景盡收眼底。
小i所說的“彩虹”,便是指品芳茶社新推出的創意點心——六彩小籠。
品芳茶社的主廚介紹說,六彩小籠的靈感,來自于蘇州光福當地的彩色湯團。用純天然的食材,給潔白的面粉染色,以達到既好看又好吃的效果。
綠色,取材于菠菜;紅色,取材于玫瑰花瓣;棕色,是甜甜的巧克力醬;橙色,是營養豐富的胡蘿卜;黃色,來自做點心常用的南瓜;而紫色,則是紫甘藍。
將新鮮的食材洗凈后打成泥,然后和入面粉中,就有了這迷人的“彩虹”效果。
具體是怎么實現的呢?小i這就請來了品芳的主廚,給大家變一個彩色的魔法。
揉面團
主廚首先給我們演示的是綠色小籠的做法,原材料就是碧綠的菠菜汁啦!
取500g高筋粉,200g菠菜汁和50g水,在盆中混合均勻,揉成面團。
加了蔬菜汁的面團,會比普通小籠的面團更難揉,所以還是很考驗大廚的功力的!
分劑子
揉完面之后,將面團搓成長條,分成約15g一個的劑子。
大廚在劑子上均勻撒上一層面粉,這樣子在接下來搟面的過程中,面皮就不容易粘住搟面杖了。
搟面皮
搟面是所有過程中最難的一步,蘇式小籠的面皮,講究中間厚兩邊薄。
只見大廚一手拿著劑子,一手持搟面杖,就這樣不停地旋轉著,如魔術一般變出一張張大小一致,厚薄一致的面皮。
包小籠
小籠的肉餡包含了五花肉醬和皮凍,皮凍也就是小籠中湯汁的來源,在蒸小籠的過程中,肉餡中的皮凍漸漸融化,就成了小籠里鮮美的湯汁了。
包蘇式小籠,最重要的是捏出一圈均勻的褶子,最后再完美收口。
你瞧這包好的一個個小籠,飽滿的身形,鮮艷的顏色,是不是比普通的白色小籠更讓人垂涎?
不一會兒功夫,六種顏色的小籠都包好了,各取一個放入蒸籠中。
當蒸熟之后,揭開籠蓋的那一瞬間,我們驚喜地發現,小籠的顏色,比生的時候更艷麗了!
趕緊夾一個紅色的小籠嘗一下,咬一口,面皮有淡淡的玫瑰花香,湯汁飽滿,肉餡大塊,的的確確是顏值與實力并存的美味!
而綠色的小籠,菠菜的清甜包裹著肉餡的微咸,清清爽爽,感覺非常適合夏天。
剩余幾個顏色的小籠味道如何呢?小i賣個關子,就等你自己來體驗啦!
除了創意款的六彩小籠,品芳茶社的其他蘇式點心也同樣是玲瓏藏巧思。
生煎是品芳的特色之一。生煎本是大街小巷都存在的美食,品芳卻獨具匠心地加工了一下,個頭大了,餡料自然就更加厚實了。
糖粥和赤豆糊圓子是蘇州人愛吃的甜食,有白粥的清香,有赤豆的甜蜜,更有小圓子的軟糯,甜甜蜜蜜,甜到心坎里。
糍毛團比其他店的更大個些,一口咬下去,糯米包裹著鮮肉,鮮美而扎實。
這些簡單的蘇式點心小吃,每一件都是融入了心思,精致且細膩。再配上一杯好茶,慢悠悠地喝著,在“孵”茶館的慢時光里,“孵”一段屬于自己的江南舊夢。
小小的茶社,藏著歷史,藏著文化,更藏著蘇州人的生活。
責編:茅雨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