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南京二橋從八卦洲過,所以分為兩段,南段叫南汊大橋,北段叫北汊大橋。希望采納!
南京長江大橋是雙層剛架橋,南京長江二橋、三橋是斜拉橋,南京長江四橋是懸索橋。
1、南京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大橋是中國東部地區交通的關鍵節點,上層為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并行,兩側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為雙軌復線鐵路橋寬14米、全長6772米。
大橋由正橋和引橋兩部分組成,正橋9墩10跨,長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凈空寬度120米,橋下通航凈空高度為設計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過5000噸級海輪。大橋建設8年,耗資達2.8758億人民幣,使用38.41萬立方米混凝土、6.65萬噸鋼材。
2、南京長江二橋
南京長江第二大橋,也叫南京八卦洲長江大橋,是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境內一座跨長江斜拉橋,是中國國家“九五”重點建設項目,為南京-洛陽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36)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時是世界第三大斜拉橋,有“中華第一斜拉橋”的美譽。
3、南京長江三橋
南京長江第三大橋,也稱為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是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境內一座連接浦口區綠水灣南端和雨花臺區大勝關的跨江大橋,南與南京繞城高速公路相接,北與寧合高速公路相連,是中國第一座鋼塔斜拉橋,也是世界第一座弧線形鋼塔斜拉橋。
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于2002年12月24日奠基,2004年6月實現承臺出水,2005年5月主橋合龍,2005年8月主體完工,2005年10月7日正式通車。
4、南京長江四橋
南京長江四橋也叫南京棲霞山長江大橋,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中“五橋一隧”過江通道之一,是中國“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中上海-成都高速公路的樞紐工程和南京繞越高速公路的過江通道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首座三跨吊懸索橋,在同類橋型中居當時世界第三,被譽為“中國的金門大橋”。
擴展資料
南京跨江大橋改名
南京過江通道越來越多,此前橋梁一直按數字命名,長江大橋、長江二橋,一、二、三、四排下去,隧道以長江、揚子江命名。
2019年12月20日,南京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交通部門公布了南京已通車過江通道的改名方案,其中,南京長江大橋不改名,其他都改了。
南京長江二橋更名為八卦洲大橋,是因為長江二橋穿越八卦洲。八卦洲為長江第三大洲島,曾名為草鞋洲。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時期。
長江三橋更名為大勝關大橋,是因為三橋所處的大勝關,可謂千古名關,自古以來為南京區域的江防要塞、交通驛站和中轉港口。朱元璋曾在此設伏,擊敗了陳友諒數十萬軍隊的進攻,于是改名大勝港并在此設關,即大勝關。
南京長江四橋緊鄰棲霞山,棲霞山古稱攝山,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臨棲霞山,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山。因此四橋更名為棲霞山大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京長江大橋(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境內橋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京八卦洲長江大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京棲霞山長江大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南京長江二橋三橋四橋改名了大橋還是老名字
南京長江二橋的資料南京長江二橋位于南京長江大橋下游11公里處。全長21.197公里。全線有4座互通立交,4座特大橋,6座大橋,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時速100公里。另有南汊橋主景觀照明和南北汊橋公園和八卦洲服務區。二橋是國家“九五”重點基礎建設項目,也是南京最大的建設工程??偼顿Y30億元人民幣,1997年10月6日開工,2001年3月26日12:00通車,提前7個月完工。她貫通了4條國道、5條省道。其南汊橋主橋長2938米為鋼箱梁斜拉橋。主垮628米。在世界同類型的橋梁中位居第三,中國第一。僅次于日本的多多羅大橋和法國的諾曼底大橋。兩座索塔高195.41米,為倒“Y”型。兩個主墩,固定在水下50米深的巖層下。其雙壁鋼圍堰直徑為36米,高54米至60米,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深水基礎設施。160根拉索長度為160米到313米。橋面在國內首次采用環氧瀝青混凝土鋼橋面施工。長1238米的鋼橋面鋪裝平整嚴密,美國路面專家特送寫有“世界一流”的錦旗。全線1634根鉆孔樁無一缺陷。水下42根大直徑鉆孔樁,強度超過設計要求。二橋也是凝聚高科技的智能化工程:南北各兩套自動稱重系統(快速和慢速)可把超重車輛準確地分辨出來。沿線26臺攝像機、20對緊急電話、8套車輛檢測器、兩套氣象檢測器和音響設備加上密集的光纖、通信電纜、計算機網絡,分別把各種住處及時地傳遞到監控、通信和收費三大系統。音響設備平時可放音樂,行人、車輛出現違章還可語音提示糾正。二橋對促進南京旅游業的發展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今后二橋及二橋公園將作為南京新的旅游景點對中外旅游者開放?,F在長江上已建成和在建的大橋共27座,南京在今后的十年內還要再建三座長江大橋,江蘇境內將建煩惱八座長江大橋,呈現“八橋飛架南北,天塹不再有”的美好前景。